全球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 中国(苏州)学生表现亮眼——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重要链接
全球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 中国(苏州)学生表现亮眼
——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双减”政策落地,为发展素质教育创造了巨大空间和良好条件。发展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哪里?
如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估改革,更好地实现五育融合?
如何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幸福之花”重点项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全球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项目(Survey on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SSES) “基于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团队经过为期三年的实践探索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这些问题。
为进一步做好研究成果的交流分享,推进我国素质教育不断走向深化。2021年9月8日,研究团队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逸夫楼多功能厅举行“超越学科学习: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全球报告·中国苏州”研究成果发布会。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红亮,教育学部杰出讲座讲授Mark Bray、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毛亚庆,课题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课题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系主任黄忠敬,以及来自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杂志社、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静安区教育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20余家主流媒体记者共同见证成果发布。发布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学部副主任朱军文教授主持。本次发布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近8万人线上收看。
袁振国教授在主题报告中介绍了此次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建议主张。他指出,一个人的发展、成功和幸福,是认知能力和社会与情感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在认知能力、社会与情感能力两方面获得平衡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不断调整变化和难以预测的世界,才能灵活应对新时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项挑战。而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科学测评,使得基于证据的决策和实践改进更有依据,尤其在当前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评估与培养应作为政策与实践的重要关切,成为落实评价改革和“双减”政策要求的重要内容和路径。
根据OECD全球报告,全球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首先,社会与情感能力对教育、健康与生活质量(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考试焦虑)均产生影响。
从学业成绩来看,对10岁和15岁的孩子来说,好奇心和毅力是与学业成绩密切相关的社会与情感能力。10岁组学生,学业成绩与毅力、责任感、好奇心和创造力呈正相关。此外,阅读和艺术成绩还与共情、合作和果断呈正相关。
从生活满意度来看,10岁组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高于15岁组学生,从童年到青春期,生活满意度会下降,乐观是迄今为止与生活满意度最为密切的能力,其次是活力和信任。
从心理幸福感来看,10岁组学生心理幸福感高于15岁组,从童年到青春期,学生的当前心理幸福感会下降,乐观是与学生当前心理幸福感最为密切的能力,其次是活力和信任。
从考试焦虑来看,从童年到青春期,学生考试焦虑会上升,尤其是女孩。这些结果在各个城市是一致的,乐观和抗压力与考试焦虑负相关。这个结果在各城市都是一致的。
其次,社会与情感能力存在类型差异。
性别差异。平均而言,男孩的情绪调节能力更强,更善于社交,更有活力,而女孩则更负责任,更有同理心,更愿意合作。
年龄差异。10岁孩子,无论性别和社会经济背景如何,其社会与情感能力平均高于15岁的孩子。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有些能力会下降,女生能力下降幅度要大于男生。
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平均而言,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城市中,社会经济地位优越的学生比社会经济地位差的同龄人报告了更高的社会和情感能力。
第三,影响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重要因素有:
学校归属感、师生关系与社会与情感能力呈显著正相关。
学校归属感与更高的合作、乐观和乐群能力密切相关。
校园欺凌与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呈负相关。受欺凌程度较高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较低。学生受欺负的程度与较低的乐群和情绪管理密切相关。
就我国学生的表现而言,经过与全球九个国家的十个城市的青少年进行相比后发现苏州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表现亮眼。
苏州学生5个维度15种能力的分值在全球名列前茅,共情,合作全球排名第一,责任感、毅力、包容度等也非常突出。
在多项社会与情感能力中,苏州学生的性别差异为全球最小,性别平等的教育理念在苏州得到充分体现。
参与运动类、艺术类课外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苏州10岁组学生参与运动类、艺术类课外活动带来的创造性和好奇心的提升效果位列全球第一。
提高抗压力能够减缓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苏州10岁组学生抗压力提高带来的考试焦虑的减缓效果位列全球第一;苏州15岁组学生抗压力提高带来的考试焦虑的减缓效果位列全球前三。
富有活力能够提升学生的心理幸福感;苏州10岁组和15岁组学生活力提高所带来的心理幸福感的的提升效果均位列全球第一。
提高信任感能够提升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苏州15岁组学生信任感提高带来的生活满意度的提升效果位列全球第二。
共情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苏州10岁组和15岁组学生共情能力提高带来的学校归属感的提升效果位列全球第一。
苏州15岁组学生抗压力提高带来的师生关系质量的提升效果位列全球第一;苏州10岁组学生活力、情绪控制能力提高带来师生关系质量的提升效果位列全球第二。
苏州10岁组学生毅力、情绪控制、信任、乐群、活力5种能力能够有效减少校园欺凌行为,其效果位列全球第一;苏州15岁组学生信任感、合作、活力3种能力能够有效减轻校园欺凌行为,其效果位列全球第一。
基于测评结果,袁振国教授提出,OECD其实并不鼓励排名,苏州代表中国参与该项目也并非为了排名,而是希望通过国际比较,扬长避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学生发展,促进中国教育走向世界。为此,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团队提出了推动我国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十大主张。
把提高社会情感能力作为“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把提高社会情感能力作为人生成功和幸福的基础性工程。
把社会情感能力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
把社会情感能力培养列入中小学课程内容。
把提高社会责任感和责任能力作为提高社会情感能力的核心。
营造有利于提高社会情感能力的家庭氛围。
大力提高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努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努力消除校园欺凌。
把社会情感能力纳入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基本标准。
随后,黄忠敬作题为《社会与情感能力:过程方法与全球视野》的报告。他指出,社会情感能力属于软能力,测量具有困难也有风险。此次测评是中国,也是全球的一次新的尝试。研究发现的可性度有赖于工具的科学性、抽样的代表性和实践的严谨性。基于研究,黄忠敬教授认为:其一,得分不能简单地比较,需要专业解读,避免误导性解读。其二,测评具有较大难度,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测量方法和工具。其三,测评不是目的,测评数据只是基础,需要将其要转化为育人实践。其四,此次测评只是一个开始,并非尽善尽美,需要共同努力为我国教育改革尤其是评价改革探索方向。他强调,全球的测评不是为了排名,而是为了发展素质教育,为了推进教育实践,为了促进国家间相互学习,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幸福成长。
OECD教育与技能司司长Andreas Schleicher通过视频表达了对此次成果发布会的祝贺。他指出,OECD 通过PISA项目在建立学习教育成果的全球指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学业上的成功只是个人、 企业和国家成功的一部分。Andreas Schleicher以抗压力、乐观、合作、信任等为例,阐述了社会与情感能力在当今社会如何发挥作用让人们生活的更好。他表示,社会情感能力作为一种超越学科学习的能力,在应对日益动荡和不确定的21 世纪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了他们将会如何在这个社会中学习、工作、生活。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顾红亮教授高度肯定了苏州代表中国参加此次国际测评的工作,并代表学校向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团队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作为OECD该项目在中国的唯一代表和授权单位,体现了OECD对中国、对华东师范大学的充分认可,展现了华东师大的学科发展优势。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项目在中国的成功实施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国际化战略实践提供了“样板案例”。华东师大团队参与此次社会与情感能力国际大规模测评工作,充分发挥教育学科的综合优势,带动与心理学、脑科学、数据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既学到了经验、锻炼了队伍,也为接下来继续开展基于数据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将对我国教育评估与测评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改进产生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Mark Bray教授对研究团队的成果进行了高度评价。他表示,选择苏州的学生来进行研究非常有意义的,所有的细节和数据都体现着团队的充分考量,希望相关研究能够持续下去,取得更多的成果。
毛亚庆教授线上参加发布会。他指出,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项目对标国际,是所有参与国家青少年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横向比较。因此,基于苏州的研究数据展现了我国青少年的生存发展现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而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作为新时代科技革命和不确定性的世界对人的能力全面发展所提出新要求,之于个人、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关注既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应该努力担负起的责任与使命。
错过了精彩的现场直播?
还可以扫码回看
▼